三伏天,这些损害健康的事千万别再做了!
来源:杭州艾克(种福堂) 作者: 发布时间:2021/8/12 11:13:20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说明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就好比太阳。人体的阳气随着四季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俗话说“冬养三九,夏养三伏”,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暑湿之毒最凶,但也是养生避病的好时机。
出汗不忘补钾
谷类是钾来源的主要食物。大米里有钾元素,比大米含量更多的是一些粗杂粮,比如小米、荞麦含钾量都很高。运动后,可以喝一碗米汤,补钾效果超好。缺少这一克的钾就有可能导致我们失去宝贵的生命。

三伏饮食药注意,多吃各类豆类、豆腐皮、莲子、花生米、蘑菇等含钾量高的食物,其中南瓜和土豆是高钾低钠食物的首选。
喝水不忘常温慢饮
夏季三伏天,是自然界和人体阳气最旺的时候,也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中医养生的一个原则就是顺应自然,夏季该热就热。在机体阳气最旺时,如果用冷饮等寒凉之物加以抵抗,势必会耗伤人体阳气,损害机体的脾胃功能。
夏天喝热茶能够促进身体排汗,散热去暑,还可以提高脾胃的运化能力。伏天人体流失的不仅是水分,很多电解质也会流失掉,绿茶不仅有清热去火的功效,其中所含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可以对人体流失的电解质进行迅速补充,进而维持体液的动态平衡。
由于气温高,身体缺水速度也会加快,很多人习惯大口大口地喝水。如果喝水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在肠内被吸收,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心脏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因此,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每次只喝100至150毫升,身体吸收得更好,也不能贪凉,20度以上的温水对身体最好。
吃瓜不忘吃参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冬瓜和苦瓜、丝瓜等瓜类是常见的当季果蔬,能清热解暑、养阴利湿。
除了吃瓜,还可以适当吃参,夏天最好的补气药是西洋参,这是参中唯一一个不上火、不伤阴的参。即便有阴虚、口干口渴的问题,西洋参也照样适用。因为它是气阴双补的,特别是汗出过多,人觉得很疲惫、心慌的时候,适合用西洋参泡茶饮,对苦夏者很有利。
如果一动就浑身是汗,可以泡黄芪大枣茶喝,既补气又补血。
做菜不忘放几片姜
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看重的是姜的温阳作用,这与冬病夏治原理有点类似,即在人体阳气盛的时候,借助于姜把阳气进一步激发出来,还能保护身体别被寒凉食物伤害太过。
具体用法:早晨起床后,可把姜切薄片,用生抽、醋等调料根据个人口味略泡一会,做成小咸菜,配早餐吃。把姜切成末,配红糖,冲成红糖姜水喝也不错,尤其是如果吹空调受凉感冒初期,喝一杯能驱除寒气,利于康复。
炒菜的时候,别忘了切几片姜放里面,因为应季蔬果多为寒性,放点姜能平衡寒性。
吹风不忘护颈腰膝
夏天贪凉引发肾病肾衰的病例实在太多了!从外面一身汗回来或者在运动后,对着风扇或空调吹,湿气会借机顺着张开的汗毛孔进入人体,损伤阳气。
夏天吹风,尤其不要对着肩颈和腰部、膝盖吹,这些部位都特别容易被寒湿等外邪侵袭,所以常待在空调房的人,应把膝关节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如果裤子不过膝,最好盖点东西。穿衣服,要过肘过肩,女性不露腰,男性不露颈椎。
使用电风扇时,以30分钟到一小时,距离以2米左右为宜。吹空调以26℃~28℃为宜,不要在大汗淋漓时立即进入温度很低的空调房,有汗时要进入空调房先换掉湿衣、擦干汗水。
锻炼不忘把握度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不少中老年人运动的口头语,尤其是在伏天,大道上、公园里随处可以看见暴走到大汗淋漓的中老年人。
锻炼是好事,但一定要注意把握度,夏季运动比较适宜选择早晨或傍晚,地点选择在有遮阳的地方。运动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以30分钟到1小时为宜,夏季要适当出汗,但并非要运动到大汗淋漓才好。最好采用有氧匀速运动,比如快走或者游泳。
相较而言,游泳是比较好的锻炼方式,水的散热能力比空气高15倍,游泳时人体能够保持体温恒定,不易中暑。
06
洗澡切勿冷水浴
三伏天,好多人贪凉喜冷,有洗凉水澡的习惯,这样洗浴并不可取。热天冷水洗浴、凉水洗头很容易导致“寒邪”入体,产生肌肉血管收缩、神经紧张、血压升高、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

如果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冷水浴,更极易诱发脑出血、脑梗塞、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危急重症。
夏天无论如何炎热,热水澡远比冷水浴降温效果好,如果是运动过后,一定要等汗干了再洗澡。
艾灸6穴,预防湿热
1、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2、合谷穴
“颜面合谷收”,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3、曲池穴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
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4、丰隆穴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5、解溪穴
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6、太白穴
脾经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关的两条经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分别循行和相交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
艾灸方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每次艾灸15-20分钟左右,每天一次。
- • 【门诊故事】中医治疗肿瘤是骗人的吗?今天三个病案告...
- 08-17
- • 三伏天,这些损害健康的事千万别再做了!
- 08-12
- • 膀胱癌一年后复发转移,是全切挂尿袋还是吃中药保守治...
- 07-27
- • 膀胱癌一年后复发转移,是全切挂尿袋还是吃中药保守治...
- 07-27
- • 好消息!孙彩珍院长将于本周五到金华艾克医院坐诊
- 07-15
- • 三伏天,一年中最需要“热养生”的40天
- 07-14
- • 【门诊案例】宫颈癌10年后HPV阳性!服中药4个月...
- 07-13
- • 【药你懂】素有“将军风范”又名锦纹——大黄
- 06-16